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形容灯光夜景的句子诗词(四首灯火诗词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09 10:17:19    

有人说,灯火初上,故事情节就有了开端。

八百多年以前,辛弃疾曾在灯火璀璨的元夕节街头,邂逅了一位云鬟雾鬓的女子。可还没来得及说话,女子便消失在荧荧灯火里。

于是他寻寻觅觅,望眼欲穿,可还是芳踪难觅。就当他以为希望要落空的时候,不经意间回头远望,却惊喜地发现斯人正在灯火稀疏处,静看这一夜笙箫鱼龙舞。

这一寻一望,词人的念念不忘有了回响,八百年后一家互联网公司也从中寻找到理想的力量: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
这家公司之所以从中取名,正是因为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用意并不是停留在浅层的男欢女爱,而是以灯火阑珊处的伊人,象征自己痴心不悔的人生理想,关于金戈铁马,关于收复山河。

他追慕的伊人,是汴州曾经的万家灯火,而不是此刻偏安一隅临安城背后的花千树、星如雨。

尽管汴州繁华已远去,灯火正阑珊,辛弃疾九死不悔,追它万里去,寻它千百度。

这样的灯火,摇曳着孤寂与执着,书写着悲愤与顽强,看似稀疏寥落,却终将成就灯火里的中国。

今日就重回古诗词,看还有哪些灯火摇曳,让中国的故事千古流传与书写。

1.万家灯火,城市繁华

海天东望夕茫茫,山势川形阔复长。

灯火万家城四畔,星河一道水中央。

风吹古木晴天雨,月照平沙夏夜霜。

能就江楼消暑否?比君茅舍较清凉。

—唐•白居易《江楼夕望招客》

白居易笔下的灯火,要从他任杭州刺史说起。

公元822年,白居易上书对河朔用兵未被采用,让他惊觉唐穆宗远非励精图治之主。

加上对官场日益厌倦,他甘愿放弃离宰相仅有一步之遥的中书舍人身份,自请到杭州任职。

年少时白居易就曾跟随父亲到过杭州,彼时就埋下了一个种子,“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”。

如今心愿达成他自然满心欢喜,忙完政务之余不忘寄情山水,写下大量吟咏杭州美景的诗作。

此诗即写于乐天任杭州刺史的第二年,在夏天的一个黄昏日落时分,独登江楼欣赏满城风光。

这无限风光里,远处是海天一色、水阔山长,首先从地理形态上就给人以苍茫辽阔之感。

再当夜幕降临,万家灯火初上,一江渔火点燃,共同倒映在江心,宛若天上星河平铺水中央。

这灯火辉煌背后,是白居易治理下的满城繁华,就像元宵节所写“灯火家家市,笙歌处处楼。”

可这繁华并非轻易得来,白居易在杭州任上经历了持续大旱,一边疏浚河道,一边修理古井,还要治理西湖,修堤蓄水。

只有这样的勤勤恳恳,才能换来彼时杭州的满城繁华与一派祥和,让乐天可以问心无愧地享受这江楼夏夜。

这繁华之外,还有夏夜难逢的清朗幽凉,来自宛若雨声的风吹古木,和恰似秋霜的月照平沙。

于是白居易借着这一夜繁华与清凉,忍不住向茅屋里的好友相约,能否到江楼一起消暑纳凉。

这种灯火璀璨,李绅笔下的扬州也毫不逊色:夜桥灯火连星汉,水郭帆樯近斗牛。

2.送归灯火,故友离觞

东武望余杭,云海天涯两渺茫。何日功成名遂了,还乡,醉笑陪公三万场。

不用诉离觞,痛饮从来别有肠。今夜送归灯火冷,河塘,堕泪羊公却姓杨。

—宋•苏轼《南乡子·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》

公元824年,白居易依依不舍地离开杭州。250年后,苏轼也要在此挥别三载杭州梦。

三年前,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实施,饱受他人排挤,只能自请调离京城,远离明争暗斗。

随着一纸诏令,苏轼风尘仆仆奔赴杭州担任通判,经历着与乐天相似的命运,也领略着同样美好的风景,更延续了杭州六井的疏通和修复工作。

与苏轼一起主持这项工作的就是杭州知州陈襄,彼时与苏轼志同道合,但早于苏轼离开杭州。

当时苏轼在“沙河塘里灯初上”饮酒送别独归去:夜阑风静欲归时,惟有一江明月、碧琉璃。

几个月后,苏轼被调为密州知府,终究他成为了那个被送别之人,而送别他的正是后来接替陈襄的新任杭州知州杨元素。

二人虽相识不久却志趣相投,常常诗词唱和。如今面临匆匆离别,除了美酒就是以词传情了。

苏轼自然悲伤此后密州与杭州云海相隔的遥远,但有更深的情感寄寓其中,写出壮阔与豪情。

一方面,他祝福并期待二人功成名就之时,还能赤诚以待,共赴醉笑陪公三万场的坦荡相约。

他就是要用未来纵情豪饮的相约,冲淡此刻离别的伤感,还要一扫此时怀才不遇的阴霾,并谨记曾经患难与共的深情。到了人生峰回路转之时再将这些一一畅谈,意境尤其深远。

另一方面,苏轼劝勉彼此珍惜举杯痛饮的时刻,无需为了悲别才痛饮,也不用痛饮诉说离殇。

他只想在酣畅淋漓的痛饮里,告别杭州,告别故友,将更深的不舍与情意隐藏在杯中美酒里。

最后他将杨元素比作仁政爱民的羊祜,将离别的画面定格在灯火阑珊斯人独归泪断的夜色里。

来年后在密州第一次过元宵节的苏轼,开始怀念:灯火钱塘三五夜,明月如霜,照见人如画。

3.幽梦灯火,相思断肠

紫府东风放夜时。步莲秾李伴人归。五更钟动笙歌散,十里月明灯火稀。

香苒苒,梦依依。天涯寒尽减春衣。凤凰城阙知何处,寥落星河一雁飞。

—宋•贺铸《思越人·紫府东风放夜时》

这世间灯火万千,当为痴男怨女的悲欢离合而明灭的时候,分外缠绵凄楚。

就像苏轼的得意弟子秦观“伤情处,高城望断,灯火已黄昏”,让相思离情在灯火黄昏中绵延不尽。

而当秦观故去之后,“解作江南断肠句,只今唯有贺方回”的贺铸,更是在幽梦灯火里饱尝相思之苦。

在梦中,他与佳人漫步在京都元宵节的繁华街道上,步步生莲,盛装出行,共享节日的喜庆。

当五更钟响,笙歌散尽,又到了曲终人散。原来十里灯火的璀璨瞬间转变为寂静的月明灯稀。

这稀疏冷寂的灯火,也宣告了美梦的终结,贺铸再度回到孤独寥落的现实,无人问他春衣减,无人伴他天涯远,一如星河寥落孤雁飞。

同样是曲终人散,白居易的“笙歌归院落,灯火下楼台”就少了相思缠绵,多了文人闲雅。

4.三更灯火,勤学苦读

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

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

—唐•颜真卿《劝学诗》

颜真卿笔下的灯火,不仅指时间意义上闪耀到三更的灯火,更指代读书学习。

比如叶适的“积数十年灯火勤力”,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里的“赠金以助灯火”,皆指读书。

而这首《劝学诗》,颜真卿劝勉后人要勤学苦读,要不分昼夜,要早起晚睡,要日复一日。

具体来看,每天挑灯苦读要到夜半三更。而等到五更鸡鸣、天色未亮时,就要早起读书。

颜真卿除了提出要珍惜每一天的时光,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后人要懂得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。

倘若年少时不知勤奋读书,等到白发苍苍再去后悔蹉跎了岁月,再想用功读书,为时已晚。

一言以蔽之,读书要惜时要勤奋。就像赵崇泞在《勉子读书》里所言:一寸光阴无放过,十年灯火夙修成。

幼时失怙的颜真卿,正是凭着这首劝学诗里的执着与勤奋,20多岁就进士及第,雁塔题名。

此后更是将其延续到书法研究上,一反初唐书风,开创了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契合的颜体。

刚正忠直的颜真卿,不仅在安史之乱中镇守平原城,立下赫赫战功,更在74岁的高龄英勇前往李希烈军中劝其归降,最终慷慨赴死。

这样的忠臣烈士,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读书信仰,延续了颜氏家族的荣耀,从颜回、颜之推、颜延之再到颜真卿这里,生生不息,薪火相传。

除了以上这些灯火摇曳,灯火还能象征时光流逝与人生漂泊,就像朱熹送别友人时的“十年灯火与君同,谁道年来西复东”,也是汪藻天涯飘零里的“千里江山渔笛晚,十年灯火客毡寒。”

但不管这灯火是璀璨是阑珊,它都能让人找到属于各自的心灵寄托,有人终不悔,有人恨太迟,有人享盛景,有人悲别离。

愿当下的你我也能透过这些灯火,书写属于自己的:灯火十年话,江湖万里心。
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