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描写落日的诗词:落日,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02 08:18:07    

《普天乐·秋江忆别》

元·赵善庆

晚天长,秋水苍。山腰落日,雁背斜阳。壁月词,朱唇唱。

犹记当年兰舟上,洒西风泪湿罗裳。钗分凤凰,杯斟鹦鹉,人拆鸳鸯。

赵善庆(?-1345年后),元代文学家。一作赵孟庆,字文贤,一作文宝,饶州乐平(今江西乐平县)人。《录鬼簿》说他「善卜术,任阴阳学正」。著杂剧《教女兵》、《村学堂》八种,均佚。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。《太和正音谱》称其曲「如蓝田美玉」。

夕阳西下,落至半山腰上,斜阳落在低翔的大雁的背上。

“壁月词,朱唇唱。”壁上的月亮图案与朱唇吟唱的歌声相互呼应,可能是女子在思念远方的恋人,用歌声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。

“犹记当年兰舟上,洒西风泪湿罗裳。”当年在兰舟上,西风吹拂,泪水打湿了罗裳。

“钗分凤凰,杯斟鹦鹉,人拆鸳鸯。”钗分凤凰,意味着原本应该在一起的恋人被迫分开;杯斟鹦鹉,则暗示着离别的宴席上,酒中倒映着鹦鹉的影子,更增添了几分凄凉;人拆鸳鸯,则是最直接的比喻,表达了恋人被迫分开的痛苦。

这首词通过对秋日傍晚的景色、室内的场景以及回忆过去的描写,表达了作者与恋人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。

让人读来感同身受。

《暮江吟》

唐·白居易

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

可怜九月初三夜,露似真珠月似弓。

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(821)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,所写的是长安城外曲江傍晚在落日余晖照耀下的景色。

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,江水被映照得一半碧绿(瑟瑟),一半鲜红。

”月初三夜,露似真珠月似弓。”“可怜”表达的是诗人对这个夜晚的喜爱之情,而并非我们常说的可怜之意。在这个夜晚,露珠晶莹剔透,仿佛是真珠一般;而天空中的月亮则像一把弯弓,明亮而柔和。

《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》

唐·宋之问

夕阳黯晴碧,山翠互明灭。

此中意无限,要与开士说。

徒郁仲举思,讵回道林辙。

孤兴欲待谁,待此湖上月。

宋之问(约656 — 约712),字延清,名少连,汉族,汾州(今山西汾阳市)人,初唐时期的诗人,与沈佺期并称“沈宋”。唐高宗上元二年(675),进士及第,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,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,被召入文学馆,不久出授洛州参军,永隆元年(681),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。与陈子昂、卢藏用、司马承祯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

“夕阳黯晴碧,山翠互明灭。”夕阳的余晖使天空的颜色变得暗淡而带有一丝碧色,远处的山峦翠绿交错,明暗变化之间,透露出生机与活力。

“此中意无限,要与开士说。”这山水之间的意境深远,包含着无限的意味,诗人渴望与运距在此中的高僧分享这份感悟和体验。

“徒郁仲举思,讵回道林辙。”仲举,即东汉末年名士陈蕃的字,他性格刚直,因不满当时朝政的腐败而多次辞官。而道林,则是指东晋高僧支遁,他因隐居山林而著名。诗人说自己虽然像陈蕃那样有着高尚的志向和情怀,但无奈现实却让他无法像支遁那样找到一条超脱世俗的道路。

“孤兴欲待谁,待此湖上月。”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期待。他独自一人,心中充满了对美景的欣赏和对高人的敬仰,但却无人能与他分享这份情感。他期待着湖上升起的明月,希望这轮明月能陪伴他度过这漫漫长夜,也象征着他内心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与期待。

《水调歌头·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》

宋·苏轼

落日绣帘卷,亭下水连空。知君为我新作,窗户湿青红。长记平山堂上,欹枕江南烟雨,杳杳没孤鸿。认得醉翁语,山色有无中。

一千顷,都镜净,倒碧峰。忽然浪起,掀舞一叶白头翁。堪笑兰台公子,未解庄生天籁,刚道有雌雄。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。

本词作于苏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,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。

整首词通过描绘快哉亭的壮丽景色,抒发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,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张偓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赏。

《宿洞霄宫》

宋·林逋

秋山不可尽,秋思亦无垠。

碧涧流红叶,青林点白云。

凉阴一鸟下,落日乱蝉分。

此夜芭蕉雨,何人枕上闻。

林逋(967一1028)字君复,汉族,浙江大里黄贤村人(一说杭州钱塘)。幼时刻苦好学,通晓经史百家。书载性孤高自好,喜恬淡,勿趋荣利。长大后,曾漫游江淮间,后隐居杭州西湖,结庐孤山。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,与高僧诗友相往还。每逢客至,叫门童子纵鹤放飞,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。作诗随就随弃,从不留存。1028年(天圣六年)卒。其侄林彰(朝散大夫)、林彬(盈州令)同至杭州,治丧尽礼。宋仁宗赐谥“和靖先生”。

秋天的大涤山,美景无限,我难以一一游览;秋天的大涤山,引起我无限遐思,更难一一形诸笔端。

你看,那碧绿的山涧,泉水奔流,带来了片片红叶;青葱的树林上空,朵朵白云萦绕飘荡。

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,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;夕阳西下,满山的知了,不停地鸣唱。

我想,这美妙的夜晚,雨打芭蕉,声声点点,是那么的悦耳;有谁,将与我一起,在枕上细细地聆听,联翩浮想?

《齐安郡中偶题二首·其一》

唐·杜牧

两竿落日溪桥上,半缕轻烟柳影中。

多少绿荷相倚恨,一时回首背西风。

“两竿落日溪桥上,半缕轻烟柳影中。”宁静的秋日黄昏里,诗人站在溪桥上,远望落日,只见夕阳的余晖斜斜地照射在桥面上,仿佛有两竿的长度。而对岸的杨柳在夕阳的映照下,显得朦胧而含烟,淡淡的柳影随风摇曳。

“多少绿荷相倚恨,一时回首背西风。”在秋风的吹拂下,满溪的荷叶都随风翻转,仿佛在相互依偎,又似在相互怨恨。这里的“相倚恨”三字,既描绘出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,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。他或许是在感叹时光易逝,青春不再,又或许是在感叹世事无常,人生苦短。

“一时回首背西风”在秋风的吹拂下,满溪的荷叶都回首背对西风,仿佛在逃避什么,又似在抗议什么。

正收拾表达了诗人对秋日景象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
《送灵澈上人》

唐·刘长卿

苍苍竹林寺,杳杳钟声晚。

荷笠带斜阳,青山独归远。

刘长(zhǎng )卿(约726年-789或790年),字文房,世称刘随州,宣城(今属安徽)人,一说河间(今属河北)人,唐代诗人。

傍晚时分,刘长卿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所见所感。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,俗姓杨,字源澄,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,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,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(今江苏镇江),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。

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,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。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,独自向青山走去,渐行渐远。

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,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。送别多半黯然情伤,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。

《夕阳》

唐·李中

影未沈山水面红,遥天雨过促征鸿。

魂销举子不回首,闲照槐花驿路中。

李中:五代南唐诗人,生卒年不详,大约920-974年在世。字有中,江西九江人。仕南唐为淦阳宰。有《碧云集》三卷,今编诗四卷。

“影未沈山水面红”夕阳尚未完全沉入山峦,其倒影仍在水面上泛起红色的光芒。

“遥天雨过促征鸿”雨后天空中飞过的群雁,急急忙忙地赶路,它们的叫声好像催促那些举子应试的人们。这里以征鸿的匆忙暗示举子的紧迫和焦虑。

“魂销举子不回首”举子们为了科举考试,背井离乡,踏上遥远的征程。“魂销”,明知前路未定,他们却不能回头,只能坚定地走向前方继续征程。

“闲照槐花驿路中”夕阳悠闲地照耀在驿路两旁的槐花上,与举子们的焦急和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孤独和无奈。

整首诗通过对夕阳、山水、征鸿和举子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举子们艰辛历程的同情和感慨。举子们的征程也是人生道路征程,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也反映了人生中的种种艰辛和挑战。

《浣溪沙·谁道飘零不可怜》

请·纳兰性德

谁道飘零不可怜,旧游时节好花天。断肠人去自经年。

一片晕红才著雨,几丝柔绿乍和烟。倩魂销尽夕阳前。

这首词为纳兰性德在园中观赏海棠时,面对海棠零落的场景,有感而作。

“谁道飘零不可怜,旧游时节好花天。”表达了对于飘零生活的感慨,作者认为飘零并非不可怜悯,而是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伤感。他回忆起旧日游玩时的美好时光,那时花开满天,春色撩人,与今日的飘零形成鲜明对比。

“断肠人去自经年。”离别之人离去后已经过了一年又一年。“断肠”二字,突出了离别之人的痛苦和思念。

“一片晕红才著雨,几丝柔绿乍和烟。”花瓣上沾染了雨水,显得晕红一片;几丝嫩绿的柳条在烟雾中若隐若现。

“倩魂销尽夕阳前。”离别之人因为思念而痛苦不堪,甚至灵魂都快要在夕阳前消散殆尽。

通过描绘旧日的美好时光和雨后的凄迷景象,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旧日时光的怀念。

《题画》

明·沈周

碧水丹山映杖藜,夕阳犹在小桥西。

微吟不道惊溪鸟,飞入乱云深处啼。

沈周(1427~1509)明代杰出书画家。字启南,号石田、白石翁、玉田生、居竹居主人等。汉族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生於明宣德二年,卒於明正德四年,享年八十三岁。不应科举,专事诗文、书画,是明代中期文人画“吴派”的开创者,与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并称“明四家”。

“碧水丹山映杖藜”,清澈碧绿的水面与火红绚烂的山峦相映成趣,而一位老者手持杖藜,悠然自得地行走其中。

“夕阳犹在小桥西”,夕阳余晖映照在小桥西侧,余晖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暖色调,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,给人一种宁静而略带感伤的情怀。

“微吟不道惊溪鸟”,老者轻轻地吟咏着,他的声音虽然低沉,却足以惊动溪边的鸟儿。

“飞入乱云深处啼”,被惊动的鸟儿纷纷飞入乱云深处,发出阵阵啼鸣。

《西湖杂咏·秋》

元·薛昂夫

疏林红叶,芙蓉将谢,天然妆点秋屏列。断霞遮,夕阳斜,山腰闪出闲亭榭。分付画船且慢者。歌,休唱彻;诗,乘兴写。

薛昂夫(1267—1359) 元代散曲家。回鹘(即今维吾尔族)人。原名薛超吾,以第一字为姓。先世内迁,居怀孟路(治所在今河南沁阳)。祖、父皆封覃国公。汉姓为马,又字九皋,故亦称马昂夫、马九皋。

“疏林红叶,芙蓉将谢,天然妆点秋屏列。”稀疏的树林中,红叶点缀其间,芙蓉花即将凋谢,既表达了自然无需修饰的天然之美,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,芙蓉的凋谢也预示着秋天的渐深。

“断霞遮,夕阳斜,山腰闪出闲亭榭。”晚霞被云彩隔断,夕阳斜挂在天边,山腰处隐约可见一座悠闲的亭榭。“断霞遮”和“夕阳斜”不仅描绘了天空的景色,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。“山腰闪出闲亭榭”则给人一种宁静、闲适的感觉,远离尘世的喧嚣,享受片刻的宁静。

“分付画船且慢者。”诗人将情感寄托在画船上,希望它能慢慢地前行,不要急于结束这美好的旅程。“且慢者”不仅是对画船的嘱托,也是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。

“歌,休唱彻;诗,乘兴写。”他希望歌声不要唱得太彻底,留下一些余韵让人回味;要乘着兴致写下诗篇,记录这美好的时光和感受。

《普天乐·西山夕照》

元·徐再思

晚云收,夕阳挂,一川枫叶,两岸芦花。鸥鹭栖,牛羊下。万顷波光天图画,水晶宫冷浸红霞。凝烟暮景,转晖老树,背影昏鸦。

徐再思(1320年前后在世),元代散曲作家。字德可,曾任嘉兴路吏。因喜食甘饴,故号甜斋。浙江嘉兴人。生卒年不详,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,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。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,称为“酸甜乐府”。

晚云渐收,夕阳斜挂,秋霜染红了漫山枫叶,两岸是雪白的芦花。鸥鹭在芦花中栖息,牛羊从枫林中走来。万顷波光有如一幅天然的画图,红霞映入水中给江面增添了绚丽的色彩。淡淡的暮蔼笼罩着山川,夕阳的余晖移动着老树的身影,鸦背驮着夕阳向远方飞去。

此处的“老树”“乌鸦”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中的不同,不是孤寂、迟暮的象征,没有凄凉萧瑟之感,而是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温暖、和谐。

《题大禹寺义公禅房》

唐·孟浩然

义公习禅寂,结宇依空林。

户外一峰秀,阶前众壑深。

夕阳连雨足,空翠落庭阴。

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。

“义公习禅寂,结宇依空林。”义公禅师深习禅定,他的禅房建在一片空寂的树林之中,寓意着禅师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超然。

“户外一峰秀,阶前众壑深。”禅房外一座秀丽的山峰矗立在户外,门前的沟壑深邃,象征着禅师的内心深邃而高远。

“夕阳连雨足,空翠落庭阴。”夕阳与雨后的湿润气息相连,使得周围的翠绿更加鲜亮,仿佛落在庭院的阴影中。这种景象给人一种清新、宁静的感觉,也象征着禅师内心的清净与不染。

“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。”以莲花为喻,表达了禅师内心的清净与不染。莲花生长在污泥之中,但花瓣却洁净无瑕,象征着禅师虽然身处尘世,但内心却保持着清净与不染。

诗人以莲花为喻,生动地展示了禅师内心的清净与高远,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禅宗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《春夕早泊和刘谘议落日望水诗》

梁:何逊

旅人嗟倦游,结缆坐春洲。

日暮江风静,中川闻棹讴。

草光天际合,霞影水中浮。

单舻时向浦,独楫乍乘流。

娈童泣垂钓,妖姬哭荡舟。

客心自有绪,对此空复愁。

何逊(?—518)南朝梁诗人。梁东海郯(今山东郯城)人。何承天曾孙。少为范云、沈约所称赏。梁武帝天监中,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,并随萧伟去江州。后来回建康,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,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。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,再度去江州,未几病逝。后人称“何记室”或“何水部”。

“旅人嗟倦游,结缆坐春洲。”旅人因长时间的旅行而感到疲倦,于是在春洲上停下船只,坐下来休息。

“日暮江风静,中川闻棹讴。”日暮时分的江景,江风已平息,只能听到船夫在江上划船时唱出的歌声。

“草光天际合,霞影水中浮。”草色与天际相接,仿佛融为一体;晚霞的倒影在水中浮动,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。

“单舻时向浦,独楫乍乘流。”单只船桨不时地指向岸边,独行的船只开始随着江流前行。。

“娈童泣垂钓,妖姬哭荡舟。”娈童和妖姬都是美丽的象征,但在这里却表现出悲伤和哭泣的情绪。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,也暗示了旅人内心的复杂情感。

“客心自有绪,对此空复愁。”诗人坦言自己内心有着复杂的思绪,面对眼前的美景,却只能感到空虚和忧愁。

全诗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,更是对人生旅程的感慨和反思。

《落日忆山中》

唐·李白

雨后烟景绿,晴天散馀霞。

东风随春归,发我枝上花。

花落时欲暮,见此令人嗟。

愿游名山去,学道飞丹砂。

“雨后烟景绿,晴天散馀霞。”雨后,大地被洗得翠绿,烟雾缭绕,景色如诗如画;晴天时,天空中晚霞散落,为天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。

“东风随春归,发我枝上花。”东风带来了春天,也带来了枝头上的花朵。花朵的绽放,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。

“花落时欲暮,见此令人嗟。”随着日暮的降临,花朵也开始凋零。这种花开花落、时光流逝的景象,令诗人感到惋惜和感慨。

“愿游名山去,学道飞丹砂。”诗人希望能够游历名山,学习道法,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。飞丹砂,是道教中用来修炼成仙的丹药,这里象征着诗人对于超脱尘世、追求长生的向往。

全诗通过描绘雨后和晴天的美景,以及春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、追求长生的向往。

《登河北城楼作》

唐·王维

井邑傅岩上,客亭云雾间。

高城眺落日,极浦映苍山。

岸火孤舟宿,渔家夕鸟还。

寂寥天地暮,心与广川闲。

此诗约作于公元727年(唐玄宗开元十五年),这个时诗王维已经隐居终南山,每天以山水为乐,《登河北城楼作》即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水间不被世事喧扰的情怀。

”井邑傅岩上,客亭云雾间。”井邑(即市井)位于高峻的岩石上,而客亭则隐于云雾之间,暗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既高且远,给人一种超脱尘世之感。

“高城眺落日,极浦映苍山。”诗人站在高城之上,眺望着远处的落日,落日余晖映照在海面极远之处,与苍山相映成趣。

“岸火孤舟宿,渔家夕鸟还。”在夜幕降临时,江岸上的灯火开始亮起,一艘孤舟静静地停泊在岸边。同时,渔家的人们也开始收工归家,夕鸟也纷纷归巢。这通过“孤舟”与“渔家”的对比,展现了江畔晚景的宁静与温馨。

“寂寥天地暮,心与广川闲。”诗人用“寂寥”来形容天地间的暮色,表达了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。但随后,他又用“心与广川闲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与闲适。这里的“广川”既指眼前的江河,也象征着诗人广阔的胸怀和超脱的心境。

《题西太一宫壁二首》

宋·王安石

柳叶鸣蜩绿暗,荷花落日红酣。

三十六陂春水,白头想见江南。

三十年前此地,父兄持我东西。

今日重来白首,欲寻陈迹都迷。

“柳叶鸣蜩绿暗,荷花落日红酣。”江南水乡的夏日,柳叶繁茂,蝉鸣声声,荷花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愈发红艳。

“三十六陂春水,白头想见江南。”“三十六陂春水”是对江南水乡水道的泛指,形容水网密布、波光粼粼的江南水乡风光。而“白头想见江南”则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,即使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,依然怀念着那片美丽的江南水乡。

“三十年前此地,父兄持我东西。”三十年前王安石与父兄一同在江南游玩。那时,他们还年轻,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憧憬。而如今,时光荏苒,物是人非,不禁让人感慨万分。

“今日重来白首,欲寻陈迹都迷。”如今,他再次回到这片曾经熟悉的地方,却发现已经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了。这里的“陈迹”不仅指具体的景物,更是指那些美好的回忆和经历。这种无法找回过去的失落感,让作者感到更加的孤独和寂寞。

作者通过对江南水乡美景的描绘和对过去时光的追忆,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。

《登新平楼》

唐·李白

去国登兹楼,怀归伤暮秋。

天长落日远,水净寒波流。

秦云起岭树,胡雁飞沙洲。

苍苍几万里,目极令人愁。

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(730)秋,李白刚离开长安,西游邠州时所作。

“去国登兹楼,怀归伤暮秋。”李白在他乡孤苦寂寞中登上高楼,眼前的暮秋景象勾起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。

“天长落日远,水净寒波流。”天空高远,落日遥远,给人一种苍凉感。而水面上,寒波粼粼,清澈而冷冽,又增添了一分凄凉。这样的景色与诗人的心境相互映衬,使得他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。

“秦云起岭树,胡雁飞沙洲。”秦云从岭树之间升起,胡雁在沙洲上飞翔。这些景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,也反映了诗人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区。同时,这些景象也象征着远方的故土,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。

“苍苍几万里,目极令人愁。”诗人将视线拉远,望向那苍茫的远方。那里,是他的故土,是他心中的归宿。然而,几万里之遥的距离,让他无法触及。他只能站在这里,望着远方,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。这种忧愁,既是对家乡的思念,也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。

《南湖》

唐·温庭筠

湖上微风入槛凉,翻翻菱荇满回塘。

野船著岸偎春草,水鸟带波飞夕阳。

芦叶有声疑雾雨,浪花无际似潇湘。

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。

此诗约作于公元842年(唐武宗会昌二年)春。公元841年(会昌元年),温庭筠自长安东归吴中,当年秋天抵达吴中旧乡。大约次年春天,由吴中游越中,此诗即抵达越中后所作。 

首联“湖上微风入槛凉,翻翻菱荇满回塘”描摹出湖上的静谧和凉意。微风穿入亭阁的栏杆,带来丝丝凉意。湖中的菱角和荇菜随着微风轻轻摇曳,布满了整个池塘,展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。

颔联“野船著岸偎春草,水鸟带波飞夕阳”进一步描绘了湖上的动态美。野船停靠岸边,与春草相依,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。水鸟在水面上飞翔,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,夕阳的余晖洒在它们的羽毛上,增添了几分温馨与美好。

颈联“芦叶有声疑雾雨,浪花无际似潇湘”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,进一步渲染了湖上的氛围。芦叶在风中摇曳,发出沙沙的声响,仿佛有雾雨飘落。浪花拍打着湖岸,无边无际,如同湘江的壮阔景象。这里的“疑”和“似”二字,不仅增加了诗句的韵味,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
尾联“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”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。他望着东归的篷艇,心中充满了对楚乡的思念。他整日凝望这片湖景,回忆着故乡的点点滴滴。这里的“飘然”二字,既描绘了篷艇的轻盈,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飘忽不定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。

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,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湖上黄昏景色,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。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,读来令人陶醉。

《长歌行》

宋·陆游

人生不作安期生,醉入东海骑长鲸;

犹当出作李西平,手枭逆贼清旧京。

金印煌煌未入手,白发种种来无情。

成都古寺卧秋晚,落日偏傍僧窗明。

岂其马上破贼手,哦诗长作寒螿鸣?

兴来买尽市桥酒,大车磊落堆长瓶;

哀丝豪竹助剧饮,如钜野受黄河倾。

平时一滴不入口,意气顿使千人惊。

国仇未报壮士老,匣中宝剑夜有声。

何当凯旋宴将士,三更雪压飞狐城!

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(1174年),当时陆游五十岁,离蜀州通判任,闲居成都,住安福院僧寮。回想一生走过的路程,想到自己从前方被调回,杀敌的希望落空,他心中很苦闷,因此借这诗抒发胸中的抱负。

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与深沉感慨的作品,作者借酒抒怀,表达了对国家兴亡、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。

首联“人生不作安期生,醉入东海骑长鲸;犹当出作李西平,手枭逆贼清旧京。”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。他不愿像安期生那样追求长生不老,而是希望像唐朝名将李晟(李西平)那样,英勇杀敌,为国家平定叛乱,恢复旧京的安宁。

然而,现实却与理想相悖。“金印煌煌未入手,白发种种来无情。”作者感叹自己虽有雄心壮志,但岁月无情,金印(象征权位)尚未到手,白发已生。

接下来的几联,作者描绘了自己在成都古寺中的生活状态。“成都古寺卧秋晚,落日偏傍僧窗明。”在秋日的傍晚,作者独自躺在成都的古寺中,看着夕阳渐渐西下,斜照在僧人的窗户上。这种寂寥与落寞,更加深了作者的忧思。

作者并未因此沉沦。他仍然保持着豪情壮志,“兴来买尽市桥酒,大车磊落堆长瓶;哀丝豪竹助剧饮,如钜野受黄河倾。”当他兴致高昂时,会买尽市桥的酒,用大车运来堆满长瓶。在哀怨的丝竹声中,他畅饮痛饮,如同钜野接受黄河的倾泻。这种豪饮,既是对现实的反抗,也是对理想的追求。

“平时一滴不入口,意气顿使千人惊。”作者平时并不饮酒,但一旦饮酒,便意气风发,让千人震惊。这既体现了他的豪爽性格,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责任感。

只是,国仇未报,壮士已老。“国仇未报壮士老,匣中宝剑夜有声。”作者感叹自己虽然心怀壮志,但年华已逝,国仇未报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匣中的宝剑仿佛也在发出悲鸣。这种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无奈,让人深感痛惜。

最后两句“何当凯旋宴将士,三更雪压飞狐城!”表达了作者的期望和憧憬。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凯旋而归,宴请将士们庆祝胜利。那时,飞狐城将被大雪覆盖,但胜利的喜悦将驱散一切寒冷和困苦。

相关文章